有关山西白培中怎么回事?

最后编辑时间:2025-03-13 19:17:1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芙蓉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殷实的侗族之家。粟裕10岁的那一年,全家迁居会同县城,父亲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他管理家庭账目,承继家业。

  然而,少年粟裕更渴望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当时远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每年都要到会同县选拔两名学生,粟裕初试被录取了。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迟疑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啊!”

  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瞒着父母,一口气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洪江码头。这时他才发现,身上连买一张船票的钱都不够,粟裕只好向家人写信求援,措词坚决,如果家里不同意,讨米也要去求学。

  深深地爱着儿子的父亲妥协了,他把粟裕叫回家,为他凑了几十块银元,还特地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朋友为儿子壮行。

  那天晚上,父亲哭了,他们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看似平常的送行,却把儿子的一生送进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也成了父子生死诀别的离伤。粟裕离家3年之后,父亲身染风寒去世,年仅42岁。

  1925年的春天,粟裕如愿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粟裕入学的当年,国共合作准备北伐,神州大地上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

  1927年,北伐军正凯歌高奏,但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残酷镇压,国民大革命惨遭失败。

  湖南第二师范遭到清剿,大批军警把学校围得水泄不通。党组织通知大家分头撤退,粟裕跟一些同学就从学校的下水道揭开盖子跑了出来。

  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革命就是一句空话。虎口脱险的粟裕辗转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他决心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由叶挺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

  严酷紧张的军旅生活,犹如大浪淘沙,不少学员不辞而别,粟裕却完成了从一个青年书生到革命战士的历练。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粟裕就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莽莽的崇山峻岭之间。

  1928年6月,在井冈山的七溪岭,粟裕遭遇了一场惊险的战斗。那是在反击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围剿作战中,在28团担任连长的粟裕奉朱德之命,带着队伍往上冲,经过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枪声一停,粟裕抓住时机,趁敌人疲惫松懈时,出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粟裕率先冲上山顶,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九个战士。他当机立断,把九个人分成两组,六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他自己带着三个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这场战斗,他们连人带枪抓了上百名俘虏,胜利归来,粟裕因此获得了青年战术家的赞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着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同一时刻,红七军团6000战士经过1600公里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闽浙赣地区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两军合并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提议下,粟裕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国民党调集重兵,企图围歼红十军团。这一年的12月,红十军团决定于乌泥关至谭家桥一线伏击追兵。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从上午一直激战到黄昏,阵地最终被敌军突破,红军伤亡近千人,红十军团被迫撤出谭家桥向北转移。

  1935年1月12日清晨,部队抵达开化县的杨林。由于连续行军打仗,战士们十分疲劳,又饥又冷,希望就地宿营,但粟裕坚持要走,他率领先头部队破冰踏雪,一鼓作气冲出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封锁线。

  生机转瞬即逝,红十军团主力被敌军重兵围困于怀玉山,在雨雪交加饥寒交迫中,和敌人激战整整七昼夜,最终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遭到了灭顶之灾。怀玉山失败是粟裕的终生之痛,痛心疾首,刻骨铭心。

  1935年1月下旬,突出重围的粟裕,辗转接到了中央电令,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在浙江境内创建苏维埃游击根据地。

  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腹之地,当然不能容忍红军立足。面对来势汹汹的围剿,粟裕实施了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危机四伏,命悬一发,在敌人石头过刀山过火的严厉搜索下,粟裕和战士们宿营山野,枕戈待旦,顽强的斗志和信念,支撑着他和战友们苦挨过严寒酷暑的煎熬,渡过一次又一次生死险关。到1936年底,红军挺进师主力发展到1500多人,地方武装达数千人,活动范围扩大到三十几个县。

  粟裕身处深山,但从未放弃对外界形势的判断,1937年夏天,粟裕从搜集到的杂志上了解到,中国的时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共有可能第二次合作。粟裕立刻派人和国民党遂昌县政府联系,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

  粟裕在铁与血的战火岁月中,不断成熟起来,而死亡的威胁,也和他如影随形。红军时期,他曾先后六次负伤,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曾被子弹打断了左臂动脉和神经,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能截肢,但粟裕考虑,作为一个军人,一条胳膊扛枪打仗很不方便。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他战胜了危及生命的感染,左臂保住了,却留下了终生残疾。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曾多次打听粟裕的情况,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1937年5月,陕北召开苏区代表会议,张闻天在致开幕词时,首先宣布集体悼念在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同志,粟裕的名字排在烈士名单的第34位。

  第二年,当早春的风掠过宝塔山时,粟裕还活着的消息传到了延安,回想起在那个反围剿战斗中智勇双全的年轻红军师长粟裕,毛泽东感到格外地高兴。

  1943年3月,日伪军在扫荡无效、清剿不成后,又对苏中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运动。1943年7月1日,粟裕一声令下,4万民兵和群众主力部队一起上阵,把日伪军耗费了500万根毛竹修筑的封锁线多公里的烈火长城映照着黄海,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必胜信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渴望在和平的环境中重建自己的国家。这一年的秋天,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了和平协定,国内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在和谈和内战交织的日子里,粟裕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经过斗争有可能争取一个和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打下去的准备。

  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国民党158万精锐之师开到内战前线,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中原解放军和华中解放军。

  蒋介石踌躇满志地说,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三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三个星期将结束苏皖会战。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部驻扎在南通,司令官是素有“文武双全”美誉的李默庵,他拥有12万军队,还在长江以南集结了十多万人马作为后援。而华中野战军则集结于海安、如皋一线,共三万余人,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4:1。李默庵自信地认为,他的对手不堪一击。

  1946年7月10日午夜时分,粟裕在海安下达了关于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两天过去了,李默庵才不紧不慢在常州召开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直取海安。李默庵作战会议还没结束,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已经打到了泰兴、宣家堡敌人的鼻子底下。

  粟裕先击制敌,出其不意,仅用一天多时间就歼敌整编第83师三千余人,首创了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记录。

  李默庵遭此败绩,并不惊慌,他反而认为总算抓住了华野的主力,华野敢与83师硬拼,伤亡必然很大,肯定无力再战,他立即命令江南部队火速北渡增援泰兴。

  让李默庵想不到的是,华野将士素有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粟裕留下小部队继续猛攻,造成华野主力仍在泰兴的假象,而主力昼夜兼程,转兵东进,对如皋以南的敌人实行远途奔袭。经过四天四夜的艰苦激战,华野在如皋南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万余人,生俘上校以下六千多人。

  8月10日一个宁静的夏夜,国民党军攻占海安的庆功宴还未散去,华野主力神兵天将般突然向正在李堡交接防御的两个团发起攻击。敌人措不及防,连电台和电话尚未架好就被全歼,接着又将前来增援的一个团歼灭。仅用了20个小时就歼敌九千余人。

  苏中战场捷报频传,让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倍感欣慰。就在两个月以前还扬言三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给了他当头棒喝。

  而更奇妙的战役还在后面。1947年5月11日,国民党中将师长张灵甫率领几万人从垛庄出发,经孟良崮西路北上。垛庄是经沂蒙山区的交通要道和后勤补给点,周围地区国民党重兵云集,张灵甫只留下了一个连驻守,离开的时候他没有半点犹豫。

  孟良崮战役按照预定计划于1947年5月13日黄昏发起,华野第四纵队、第九纵队正面打击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一纵队、第八纵队以小部队向敌左右两翼发起仰攻,迷惑敌人,主力则向敌军纵身猛烈穿插。

  5月13日晚7点,华野一纵开始向纵深穿插行动,竟与七十四师不期而遇,只不过七十四师在山冈,一纵在山坡,两军相向而行,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张灵甫以为是友军黄百韬的部队,只投去一丝微笑,就是这一笑,笑掉了他永远再不会拥有的机会。

  当张灵甫听到枪声后,参谋人员告诉他共军正在包围七十四师,他仍满不在乎地说不要大惊小怪,共军想一口吃掉七十四师,他们不但不敢做,恐怕连想也未必敢想。在他看来这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他的雄心是:以我张灵甫为诱饵,吸引共军主力四面夹击。张灵甫看了看周围的地形,决定退守孟良崮。

  蒋介石对自己爱将的勇气和胆略赞赏有加,他进而判断这是歼灭共匪完成革命的唯一良机,他连令两个军和五个整编师火速向七十四师靠拢,又令三个整编师赶赴垛庄增援,企图内外夹击,与华野决战。

  只有汤恩伯还算聪明,他急令张灵甫派兵回防垛庄。战场上优秀的指挥员,高就高在先敌一招。在鲁南隐伏的华野六纵,飞兵急进,一天一夜强行军130公里,5月15日凌晨,在华野一纵的协助下攻占了垛庄。张灵甫绝了唯一的退路,被逼上了大崮顶。

  在南京,张灵甫的校长蒋介石坐不住了,他亲自飞往徐州,并派白崇禧和陈诚两员大将到临沂督战,而在陕北的毛泽东,也天天在地图前望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孟良崮沉思。

  战斗进入第三天,七十四师开始拼命了,他们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反扑,进攻部队伤亡越来越大。

  负责主攻孟良崮东北方向的第九纵队也遇到了七十四师的猛烈攻击。陈毅向司令员许世友下了一道命令,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你们把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充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

  西面担任主攻的是第一纵队,陈毅和粟裕一字一句地告诉司令员叶飞说,纵队打光了也不要怕,只要拿下孟良崮,我给你们补充人马。

  张灵甫从来遇到过这么顽强的对手,他到死也不明白,那个没有受过科班军事训练的小个子粟裕竟有如此胆量,敢拿他和他的王牌军开刀。粟裕于5月16日1点发出总攻命令: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5月16日,经过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争夺,华东野战军终于攻占了七十四师所有的高地,师长张灵甫被乱枪打死。戴在张灵甫左腕上的手表已经停止走动,时间是下午5时02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血战,以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方式抒写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因此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着名战役。

  1948年1月,为了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华东野战军,由粟裕率第一兵团渡江南进。

  粟裕率部在河南临颍一带修整,他还不知道中央的决定,根据自己半年来外线作战的实践,粟裕认为改变中原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复议了粟裕的建议,决定维持原有的决策,渡江南进。

  1948年2月下旬,粟裕一方面遵照中央的指示加紧准备渡江南进,一方面反反复复地品读中央军委的电报,反反复复的在地图前观察、测算,进而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

  又经过60多个日日夜夜的慎重考虑,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发报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4月21日,已经从陕北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的毛泽东电告陈毅、粟裕,请他们赶到中央来,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

  到了城南庄以后,毛泽东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他对粟裕的一种器重。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党内在延安,他都形成了一种习惯,党内的同志如果到他这儿来,通常情况下他是不出门去迎接的,但是这次粟裕来,他是走出大门的,而且第一句话是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接着说17年没有见了。记得多清楚,粟裕的指挥才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央书记处在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后,决定把渡江南这件事推迟四到八个月,立足中原。毛泽东诙谐的说,既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黄百韬都记在你粟裕的名下。粟裕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第五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军长邱清泉是黄埔二期生,30年代留学德国柏林陆军大学,40年代曾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

  敌我双方的目光都紧盯着第五军,进入了高度临战的状态。粟裕成竹在胸,甩开纠缠,直突开封,陡然把战场从鲁西南转向豫东,豫东之战由此展开。

  开封为中原重镇,是国民党的河南省省会,1948年6月16日晚华野攻城部队向开封急进,17日清晨突然兵临城下,涉水向守城之敌发起猛攻。

  粟裕这一招妙棋谁也没有想到,逼得严阵以待的敌军大乱阵脚,蒋介石急得坐着专机在开封上空督战,华野五个昼夜攻克开封,歼灭守敌三万人。

  蒋介石急令邱清泉兵团星夜向开封攻击前进,又令区寿年兵团迂回开封,企图在开封地区围歼华野主力。6月26日晨,狂妄的邱清泉占领了已是空城的开封,多疑的区寿年却在睢县、杞县徘徊不前,两个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

  粟裕挥师南下,活生生的从25万援敌中卸下了区寿年这一块。中将司令员区寿年万万没有想到,他率领七个师来围歼共军,仅仅过了六天六夜全军覆没,自己被粟裕活捉了。

  更令区寿年没想到的是,粟裕在战场上宴请了他,还请他对自己的指挥进行评价,尤其是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深受感动的区寿年拿起指挥棒指着地图说:粟将军艺高胆大,令人钦佩,不过在豫东这块小小的战场上,东有黄百韬,南有胡琏,西有邱清泉,北有刘汝明,加起来仍有25万之众,粟将军听我一句话,赶紧跑吧,越快越好!

  粟裕没有跑,粟裕用兵总是让人意想不到。7月5日,华野主力转兵向东,对黄百韬兵团突然发起全线攻击,原本志在必得的黄百韬被打得惊慌失措,连连向邱清泉呼救。国民党的援兵不知道粟裕身后还隐藏着多少杀招,片刻间纷纷驻足观望。

  1949年1月6日,华野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歼灭杜聿明集团20万人,生俘杜聿明,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司令部,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基本上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

  淮海战役结束后的第11天,损兵折将的蒋介石写下 “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十个大字后,宣告引退。毛泽东高兴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华东野战军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历时43天的宁沪杭战役中,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乘胜占领南京,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粟裕指挥部队勇猛追击,将国民党军十万逃敌围歼于杭州外围,粟裕设计将敌军主力诱出上海市区加以歼灭,使得这个国际大都市完整的回到人民的怀抱。东方,一缕骄阳正欢笑着蓬勃而出,粟裕看到了新中国已近在眼前。

  1955年9月27日,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下午2时30分,周恩来总理把大将军衔第一个授予了粟裕,元帅的授衔仪式将在下午5时举行,所以粟裕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第一个接受军衔的人。

  多年的戎马征战,紧张的运筹帷幄,六次负伤,粟裕颅内、体内都留有弹片弹头,身体受到了严重损害,解放战争结束时他的病痛已经发展到十分剧烈的程度。

  1950年12月,粟裕前往苏联治病。不能参加抗美援朝,不能担负解放台湾的重任,这对于时刻心系战场的粟裕来说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

  1980年9月,粟裕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副委员长,两年后粟裕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这时粟裕的健康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他怀着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危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地给自己添了两项重大任务,撰写战争回忆录和研究未来战争。

  1984年春节,重病的粟裕没能出席中顾委等单位举办的春节茶线天后,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粟裕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同志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述了粟裕生前的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不下数十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我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1984年4月1日到6月2日,粟裕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遵照粟裕生前意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实现了他与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的宿愿。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