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总产量破千年产量却陷低谷!拔出萝卜带出泥洛马进退维谷

最后编辑时间:2024-01-25 07:17:0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生产的第1000架F-35战斗机已经下线,这是这款第五代战斗机自问世以来在生产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美媒对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这一成就是这样评价的:F-35战斗机如今的总产量比历史上所有被生产出来的隐身飞机总和还要多。

  在历史上隐身飞机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除了F-117之外,我还真的想不出第二款可以称之为是隐身战机的飞机;F-117的产量只有64架,即使算上老美自己的180多架F-22,所谓历史上隐身飞机建造数量的总和也就两百多架不到三百架,这个目标似乎我们如今也已经突破了。

  目前全世界共有14个国家列装了这款单引擎五代机,直接参与F-35战斗机驾驶和维护的人员规模将近1.8万余人;

  自2011年首架F-35A交付至今,它的四种型号(A、B、C、I)已经累计飞行了77.3万小时,共飞行46.9万余架次。

  你别说,这个数据还真的挺华丽,但洛马似乎避开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1000架F-35中到底有几架参与过实战呢?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美制F-35的首次实战是在2018年7月,由以色列驾驶员驾驶的三架F-35I

  直飞伊朗德黑兰,巡视一圈后安全返回到特拉维夫;对于此次示威性飞行,伊朗最高领袖反应很强烈,直接裁撤了时任革命卫队的空军司令和空军参谋长,不过这次所谓的“实战”只是示威飞行,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

  自此之后美国和以色列的F-35在中东多地打击了各自的对手,只是因为对手着实是没有啥可用的空中力量,它只是负责一些对地打击任务。

  其最接近于空战的一次战斗发生在2021年3月,一架以色列F-35I击落了两架前往加沙地带的伊朗无人机,这也是该机首次斩杀空中目标。

  在战绩这个最为关键的技战术指标上,F-35显然是比不上产量最小的第五代战斗机苏-57的,毕竟人家可是有真实击杀记录入账的,而且击杀的还是有人驾驶战斗机(被击落的是乌克兰的苏-24战斗机)。

  没有击杀记录其实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因为在近三十年来推出的新型战斗机中几乎连参与实战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击杀了。

  第1000架F-35下线虽然对于咱们这些平民看官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成就,但对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言,这第1000架“报道”的时间已经严重落后于之前的排产计划了;

  这个数字是近几年来该机交付数量最低的一年,在此之前的五年时间里,洛马最少的一年也要交付大约130架的战机,在2022年它的交付量更是达到了142架,这也是F-35自量产以来交付数量最多的一年。

  现在洛马已经接收到了大约2500架的订单,生产计划被排到了14年之后,理论上它每年的产量至少要达到180架才有可能在不违约的情况下完成订单。

  但现在来看,不违约是不可能的了,98架的交付量勉强达到了计划数的一半多一点,不知道那些已经交钱准备收货的“买家”们看到洛马的这个年终总结会作何感想呢?

  影响F-35交付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它的Block 4型升级计划受阻,由于Block 4升级的基础软件TR-3系统迟迟无法完成,数十架已经下线就停在洛马的“后院”等待加载。

  这一次产出的第1000架F-35也是如此,下线后并没有交到客户手里,而是被送到了洛马的机库,等待TR-3完成。

  但即使TR-3的问题得到解决,接下来F-35还会面临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它的发动机该如何去升级;

  基于TR-3为核心的Block 4型F-35虽然战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因其智能化程度更高,运行的软、硬件数量更多,它的耗电能力也在不断飙升,以现有F135发动机的能力计算,在为机载系统供电和制冷的同时,已不足以匹配Block 4完美运行;

  这才是F-35突然降低产量的主要原因,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洛马肯定是要刻意降低战机的产量,因为生产得越多,到时候需要升级的战机就越多,也就越赔钱。

  至于后续生产的F-35是不是需要更换发动机,这就要看老美的“钞能力”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苏联的米格-15,它是目前全世界产量最多的一款喷气式战斗机,算上国外许可生产,该机的总产量大约为1.7万架左右,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接下来是现役战斗机的产量,从高到低超过1000架的战机分别为:F-16(4600余架)、米格-23(4300余架)、A-4(3300余架)、F-5(2600余架)、幻影(2100余架)、F-15(1700余架)、米格-29(1600余架)、歼-7(1600余架)、F/A-18(1500余架);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