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文博会上一批海南匠人带来惊艳作品

最后编辑时间:2024-05-26 15:04:3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1.67米长的木体上,一幅精巧的东坡海南画卷,随着目光的流动缓缓展开:颔首低眉渡海来琼,瓜棚底下饮酒畅聊,兴办学堂教书育人,依依不舍告别黎民生动展现了苏东坡在海南的经典画面。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近日开幕,这件名为《苏东坡在儋州》的木雕作品在海南展馆亮相。

  这是海南省工艺美术一级技师胡敬阳的作品。“创作这件木雕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运用了镂空雕、圆雕、深浮雕等多种技法,尽可能生动地展现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状态。”胡敬阳说。

  5月25日10时许,开馆不到40分钟,这件木雕周围已经换了好几拨群众。“酒碗里的涟漪、树叶上的纹理,甚至苏东坡眼角的皱纹都一清二楚。”观众程思思边拿手机拍摄边感慨木雕刀法的细腻。

  “这件木雕的材料是海南本地的梓木,我喜欢用海南特有的木头雕刻海南故事、展现海南风情。”胡敬阳介绍,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文博会上颇受欢迎,他既为自己自豪,也为海南文化自豪。

  行走于海南展馆,不难发现众多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创造力勃发,不仅传承了精湛的技艺,还以独特视角和创新精神,探索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道。

  方寸贝壳,刻画万千世界。在海南展馆里,一面贝雕作品墙十分吸睛。走近细看,形状各异的贝壳被精心雕琢成花鸟、山水、建筑等,远观造型优美,近看栩栩如生。

  “这些都是天然的海南贝壳雕刻而成的。”该展区负责人、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南海工匠刘飞雄拿起贝雕画《锦绣前程》向记者展示,只见两只白孔雀栩栩如生,一朵艳红的牡丹蓓蕾初开。

  刘飞雄指着贝雕画上的颜色介绍:“这些颜色都是贝壳天然的颜色,也是天然的海南之美。”从事贝雕技艺十多年,他的贝雕作品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工艺精细着称,“这次把贝雕带到文博会来,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海南富饶的自然资源、精湛的手工技艺。”

  大型木雕、黎锦“龙被”、红泥陶瓷海南展馆里,许多匠心制作的工艺品令观众眼前一亮。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这些传统技艺、非遗技艺还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

  5月23日,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海南展馆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现场展示织锦技艺。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这是什么陶瓷?它的纹理很特别!”一位来自北京的观展游客拿起一个陶瓷杯问道。“这是海南的红泥陶瓷,拿着放大镜看它的微观世界会更好看!”海南红泥陶瓷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卢云倩边介绍边拿着放大镜向观展者展示杯身花纹。透过凸透镜,陶瓷纹路像显现出一朵朵“金属花”。

  卢云倩介绍,红泥陶瓷的原料是琼北地区的火山泥,富有多种金属氧化物,用这种泥烧制的陶瓷,在放大镜下可见金属结晶花,是极具海南地理特色的艺术陶瓷作品。

  “这几年,我们打造了很多独特的红泥陶瓷器具,有茶杯、茶壶、碗等,努力让海南红泥陶瓷走进更多家庭,被更多人知晓。”卢云倩说。

  这是文化的盛宴,也是创新的舞台。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开幕。这场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盛会,云集了海内外6000多家展商同台亮相。

  以“海南万里真吾乡 无限春风来海上”为主题的海南展馆,集中呈现了海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海南展馆分为南海遗珠、文脉琼州、锦绣天成等七个板块,全面推介海南优质文化资源,吸引观展市民打卡。记者 张茂 摄

  进入文博会海南展馆,人们将跟随苏轼的诗意、丘濬的深邃,进入琼州的锦绣画卷,开启“画中品海南”之旅。

  主入口处,一尊高约3米的丘濬木雕手握书卷、衣袂飘飘,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远方。难以想象,这样一座造型流畅洒脱、极富文人气韵的大型木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南省民协副主席吴孔德只用了半个月便完成创作。下刀前,他还翻遍文史资料、走访丘濬故居,最终一刀一刀刻出了这位“理学名臣”的神韵。

  丘濬木雕旁,4幅笔锋潇洒灵动的《东坡魂》系列画卷,表现出苏轼在海南的代表性生平点滴,其作者是湘籍海南知名艺术家刘运良。他以学术思维把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尽可能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以艺术思维推想着每一个细节,使这组作品体系严密、事件完整,具有学术价值;又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和场景,兼具艺术价值。

  画卷下方,两幅悬浮长卷书写着东坡在海南创作的代表性诗词。包括《儋耳》《渡海帖》《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等。“我们挑出来的都是具有代表性、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让每个走进海南展馆的人都能感受到苏东坡对海南的深情。”海南展馆策展者之一,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介绍。

  在展馆入口左侧,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带来的上百册关于苏东坡、丘濬、海瑞以及海南文化题材图书垒满了八层书架,蔚为壮观,展示着海南的文脉流长、乡土记忆。

  另一侧,大屏循环播放着的海南日报新媒体“口述海南葩姐说”之《丘濬与他的时代》、“看鉴海南”《国宝季海捞瓷》等系列短视频,引得许多路过的观众驻足品读海南文化,于声画之间尽享穿越之感。

  “这是红色娘子军主题的笔记本,Q版的红色娘子军形象是不是很可爱?”5月24日上午,一位走进海南展馆的观众边逛展边直播,向云端的网友介绍起海南的文创产品。

  行走在海南展馆内的人们不难发现,海南文化正以创新姿态连接起传统与未来,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甚至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都迈上了新台阶。

  “有的年轻人不喜欢黎锦传统的鲜艳颜色,我就换成淡雅的紫色,在图案上也与时俱进做了改良。”在海南展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现场展示着黎锦织造技艺。一梭一线的编织中,一幅深蓝色打底、淡紫色为主,菱形工整排列又套有一颗小图案的黎锦便逐渐成型。“只有创新,让年轻人喜欢,才能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符秀英说。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台,通过挖掘馆藏鲸类标本资源开发的鲸喜系列首饰文创产品,也是本届文博会海南展馆的“明星产品”。

  系列首饰大多以鲸、珍珠、月亮为灵感,大面积的鲸尾元素象征鲸遨游于浩瀚海洋;镶嵌着的明珠代表了清澈深邃的夜空。“这是一份来自海洋的鲸喜。”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台负责人李丹介绍,该系列文创斩获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包括该系列产品在内,去年该馆文创产品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出水文物盲盒、雷公马形象玩偶、黎锦制作的玩具在这些“好玩”的文创产品中,不难感知创新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张力,也彰显了海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