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楚楚有致(chǔ chǔ yǒu zhì)具体是什么原因?

最后编辑时间:2024-12-30 07:40:2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36集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即将在本月底收尾。这大半年来,跟随方志的记载,摄制组的足迹走遍了上海的16个区,选题实现各区全覆盖,内容涉及“知上海由来”、“看城市更新”、“建人民城市”、“开创新之先”、“为全国服务”、“与世界牵手”。我们在方志记载的历史细节中寻找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在现实的认知中感受“历史”和“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认识、了解地方志,并从志书中读懂上海、更爱上海。

  36集系列纪录片《志在上海》迎来了今年的最后一集《杨浦滨江 生活秀带》。五年前的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于是,今年最后一集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老杨树宣讲汇”成员、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峻和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方志人张文江一起讲述杨浦滨江的方志故事。

  据志书记载,上海的“杨树浦”,初为河流名,后为路名、区片名。1899年后,杨浦因为其优越的航运、生产用水条件,加之低廉的地价,都市化进程开始提速,成为上海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之一。

  杨浦滨江创造了杨浦近代工业历史上的许多的第一,比如第一家机器纺织厂,第一家自来水厂,还有第一家外商纺纱厂等等。现在还能看到的杨浦滨江的标志——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在早年,就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和更新,杨浦也在产业和城市空间方面进行重构。工业杨浦开始转向知识杨浦、创新杨浦。

  杨浦滨江的转型也伴随着整个杨浦的转型逐步展开。杨浦滨江成为上海城市滨水空间转型的重要地区。2019年秋,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初具规模。

  2020年6月,杨浦区打造了旨在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的“老杨树宣讲汇”。五年来,宣讲团队成员一直在讲述杨浦故事,上海故事。

  如今,杨浦区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建设者们在这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市民营造公共开放空间,也继续着工业遗址的开发利用,实践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