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抱和很少被抱的孩子长大后这3方面的差距值得家长注意

最后编辑时间:2023-10-08 21:50:4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随着铿锵有力的哭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上。全家人的眼里望着这个小小的婴儿,充满着欣喜和希望。

  新生命的到来预示着希望,也让新手爸妈们有了更多的挑战。育儿的进程中,很多新的技能都是需要实践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新手妈妈小姗最近就被一个问题困扰。刚满月的孩子粉嫩嫩肉嘟嘟的十分可爱,小姗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忍不住老是想抱着怀里。

  每当这个时候,婆婆作为过来人,都会告诫她,老是抱着孩子,以后可就不容易放下了,宝宝会一直想要大人抱。

  小姗自己确实也有这个顾虑。之前在小区碰到其他带娃的宝妈一起交流。有个宝妈说了家里的孩子特别依赖她,恨不得挂到她身上。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并没有资料表明,孩子经常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被温暖的怀抱着的孩子,看到亲人的脸庞,对孩子的视觉也会产生刺激,拥抱时候的接触也会激发孩子的触觉感应。

  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大脑神经元的之间相互连接,就像我们城市道路网络那样四通八达,造就了孩子感知能力的成长。

  宝宝神经元的发育取决于照顾者的养育方式。如果父母在照料小婴儿的时候,在视觉上,身体上,语言上给孩子感受,就会让孩子的神经元进行新一轮的变化。

  当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他所有的需要都是由母体供给的。这个时候的宝宝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

  两三个月龄的宝宝,每次在进食,或者洗澡以后,妈妈多抱抱宝宝,孩子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内心也会充满依恋。

  当宝宝身体有不舒服或者生病的时候,适当的拥抱,是给予了孩子安抚,也能让他减少身体不适所带来的烦躁感。

  有的父母觉得要是孩子一哭就抱,就会养成整天要抱着的习惯,其实这样的想法对小月龄的宝宝发展是不利的。

  宝宝在幼年时缺乏拥抱,会让他的内心觉得自己缺乏关爱。这样的想法更加驱使孩子想要寻求家人的关注,只会更加依赖父母。

  当孩子被父母抱着的时候,会分泌出一种叫“催产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让孩子处在心情愉悦,感到安全的状态。

  经常被抱的孩子在哭闹的状态也更容易被安抚,因为他们和父母存在一种信任关系,他的需求会及时地被回应。

  而很少被抱的孩子经常处于焦虑、失落的状态,有时候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更容易哭闹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

  孩子的安全感对于以后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安全感强的孩子,他在人际交往和遭遇困难时,更倾向于外向,乐观。

  多抱宝宝的好处毋庸置疑,不过该怎么抱,何时抱,在这几点上宝爸宝妈还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否则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坑娃。

  刚出生的宝宝胃容量和吃奶时会吸进空气导致吐奶,吐奶比较频繁的宝宝可以采取小角度的斜抱。孩子的上半身处在高一点的角度可以缓解吐奶的情况。

  三月龄的宝宝对外界的感知加强,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充满了好奇心,竖抱可以开阔孩子视野,对孩子的感知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我们普遍认为的是6月龄以内宝宝的拥抱需求都要及时回应。尤其是1-3个月的宝宝,对母亲的依恋达到顶峰,通过拥抱和平时的亲子互动可以有效建立亲子依恋。

  而对于6月龄的宝宝,拥抱的时间要相对加以缩短,增加宝宝日常的游戏、生活项目。给宝宝足够探索的时间,在活动中获得乐趣。

  抱孩子看似一件小事,里面的学问却很大,仅仅短暂的几秒钟拥抱,就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同时也可能伤害孩子。

  育儿无小事,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抱与不抱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父母不能用统一标准应对,而是应该针对宝宝不同情况,不同需求做出回应,这样才能养育出更健康的宝宝。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