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日主题是真实还是虚假消息?
编者按:在广大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目前《记忆沂源·张家坡镇卷》已经编纂完成。由于涉及历史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加之编纂人员水平有限,谬误、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为确保编纂质量,贯彻开门写书的理念,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恳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包括全书的文字、标点、数字、语法、人名、地名、职务、史实、逻辑错误等等;同时征集本村值得纪念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留言,也可将意见、建议整理发送到邮箱。我们将在印刷前加以订正修改。意见采用10条以上者,我们将赠送《记忆沂源·张家坡镇卷》一本。同一差错由多人指出的只奖励第一个向编辑部反馈的,重复的不算条数。
大石沟村,位于张家坡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处。东接临朐县抬头村,西隔红水河与前瓜峪村相望,南接陈家沟村、黄家峪村,北邻任马庄村。青兰高速公路从村南通过。全村总面积8927亩,其中耕地209亩、种植园地4757.55亩、林草地3129.3亩、住宅用地248亩。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主产红富士苹果和桃。2022年,全村共有480户、1453口人,有任、赵、郭、刘、高、卓、张等22个姓氏,以任姓居多。
元天历二年(1329),孔氏祖在此定居,并逐渐繁衍形成村落。因村中有一块大石头而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任氏祖自山西迁此定居。明正德十四年(1519),赵氏祖迁居于此,到明隆庆元年(1567)逐渐形成上、下两个自然村,上大石沟以任姓为主,下大石沟以赵姓为主。1956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元、明、清时期属沂水县。民国初年(1912)属沂水县三区。1939年7月,中共沂水县第三分区委建立三区抗日民主政府,辖韩旺、张家坡、东里、中庄4个乡,属张家坡乡。1942年8月,沂北行署在秀峪成立,属沂北行署。1943年1月,属沂北行署三区。1945年9月,沂北行署改称沂北县,属沂北县四区。1949年8月,沂北县与莒县合并,称莒沂县,属莒沂县四区(韩旺)。1952年1月,莒沂县四区(韩旺)划归沂源县,属沂源县第九区(东里)林前乡。1955年,沂源县第九区改称东里区。1956年2月,张家坡境内林前乡的部分村(林前村、西王庄村、东王庄村)及铜陵乡、紫荆峪乡、张家坡乡,合并成立张家坡乡,该村属张家坡乡。1958年3月,撤区设乡,张家坡乡辖区不变;9月,政社合一,成立群星人民公社;12月,群星人民公社合并到东里人民公社,村属之。1962年5月,张家坡从东里公社析出,成立张家坡人民公社。1965年5月,撤社划区,属张家坡区。1968年12月,复改为张家坡人民公社,村属之。1984年6月,实行政社分开,建区辖乡(镇),属张家坡区冯家圈乡。1985年9月,撤区调整乡(镇),属张家坡乡。2002年9月,撤乡设镇,属张家坡镇。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种植高粱等小杂粮为主,家庭饲养猪、羊作为主要经济来源。1945年,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7年,开展清算斗争和土改复查,斗地主,分田地,对村内地主、富农的土地进行没收、分配,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贫下中农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1951年2月,在韩旺区委、区政府的组织下,对全村土地、房产进行大丈量,并成立领导小组,上大石沟村组长是任兴恒,成员有张继业、任秀厚、任启孟。全村土地共有3106亩,可耕地698.2亩、非耕地2383.71亩、房产占地21.47亩、房产间数230间。下大石沟村组长赵学文,成员有何培文、许春花。全村共有土地2966.5亩,可耕地537.02亩、非耕地2412.39亩、房产占地17.09亩、房产间数183间。1951年9月,莒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房产测量数据,依照党的农村、农民政策,合理分配,并颁发房产、土地所有证。
1952年,上大石沟村成立了2个互助组,一组组长任启良,成员有12户;二组组长任良胜,成员有14户。同年下大石沟村成立1个互助组,组长苗怀政,成员有23户。村民自愿结合,不计报酬,共同推选组长,农忙时相互帮忙,村民可以自愿退出。
1954年,上大石沟村成立初级社,社长沉学工,指导员刘相英;下大石沟村成立初级社,社长苗怀正,指导员许春花。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村民将土地交由初级社统一耕种,牛、驴、马、骡及大农具统一折价归合作社。生产的粮食除去种子、生产成本和上交的公粮,按投入及劳力多少进行分配。
1956年2月,上、下大石沟村在原有初级社的基础上,合并成立大石沟高级社,沉学工任社长,苗怀正任副社长。该村所有农户土地统一入社经营,实行入股分红制分配制度,即土地、大牲畜、农具全部折价入股,劳动记工分入股,整劳力1个工日记10分、半劳力1个工日记5分;另外劳力资金入股,整劳力30元,半劳力15元,作为生产启动资金。分配制度是按1:4:5分配,也就是投入占一成,工分占四成,人口占五成。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解决人口多分配少的问题,调整分配比例为1:2:7,即投入占一成,工分占二成,人口占七成。这一年,全大队分为6个生产队,口粮和经济收入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各个生产队的收入分配比例是1:2:7。1957年,6个生产队划分为14个生产队。
1958年10月开始,大队组织全部劳力利用秋冬季农闲时间,在西南崖开垦荒地51亩,用于小麦和玉米轮作套种,实现两年三季收入,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1964年冬季,在土门河滩垫地50.6亩,用于小麦和玉米轮作套种,成为社员主要的口粮田。
1970—1980年,开展为期10年的改造砂土山地工程。冬闲时节,累计打炮眼2万余个,填平沟壑236条,垒地堰311条,整成“倒流水伸腿式”高标准农田1000余亩。至1982年,全大队两季田种植600余亩,产小麦12万斤、玉米13万斤,种植花生300余亩,产花生2万余斤。1972年,大队所辖14个生产队,开辟出土地专门种植棉花,由棉花专业组专门管理,拾花季节则由半劳力(妇女)负责,生产队有了新的经济来源。1976年开始种植黄烟,当年种植300亩左右,收入6万余元。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分配制度也随着改变,按人口分配与按劳力投入的矛盾加剧,有些生产队试着增加劳力分配,降低人口分配,基本实现“劳者有其利”的分配制度。1983年包产到户后,生产队烤烟房承包给个人,收费为社员烤烟,并支持个人建烤烟房。
上大石沟村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开始栽植枣树,枣树寿命长,树龄几百年照常丰产。至1964年,全村有枣树300多棵,是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1956年高级社时期,开始发展集体经济,社员在地头、堰边栽植棉槐条、白蜡条,在沼泽、涝洼地栽植柳条。至1958年,共栽植棉槐条650多墩、白蜡条200多墩、柳条15亩。“三条”既可以用来编织器物又可以卖钱,增加集体收入。1974年,开始栽植花椒树,14个生产队共栽植3200多棵,每年收入1.6万余元。
1960年,大队党支部任命任秀路为林业队长,组建成立32人的林业生产专业队。专业队自带干粮,开进深山,依靠山势就地取材,挖地窨子、建简易住房安顿下来。1960年3月—1962年5月,在“骨碌石”前崖的荒山上,挖鱼鳞穴2.6万余个,沿山脊等高线万余棵,栽植核桃、大枣、栗子等干果树180余棵。1963年10月,林业队转战东山到临朐县边界的荒山,到1965年5月,共整鱼鳞穴2.5万多个,等高线多棵。
1964年2月,在下河建苹果园20亩。树穴全部按边长为2米、深1米、行距7米、株距5米的标准开挖,共挖掘树穴360个。栽植以小国光为主,搭配红玉、金帅、红香蕉等品种的果树300余棵。同年冬,在东山林场的沟谷内建苹果园60余亩,主要栽植小国光、红鸡冠等品种120余棵。1965年,第五生产队在摩天岭挖穴整地,栽植小国光、金帅等苹果树120棵;在南岭栽植红香蕉等苹果树80余棵。
1984年2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新规划荒山荒地的开发计划。1984年3月—1985年12月,放炮整山900余亩,栽植红富士苹果1.7万余棵。在派出人员学习管理技术的同时,聘请农技专家进村指导红富士苹果管理技术。丰产季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1992年,栽植巨峰葡萄200亩,使良田变成经济园。1995年,栽植早生桃1000余亩,丰产季人均增收4000余元。2010年后,该村又陆续引进黄金桃、黄金蟠桃、黄金蜜桃等新品种。2016年,对苹果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长阳红、维纳斯黄金等更具市场优势的新品种。
2022年,通过土地流转,任玉伟在村外的土门建起设施农业产业园,占地50亩,其中软枣猕猴桃大棚20亩、阳光玫瑰葡萄大棚30亩。大石沟村以水果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农户养蚕补贴家用,最多养1~2铺,自己缫丝卖丝线为主。农户养一头猪或几只羊居多。赵明伦父子养羊200只,雇人放养,年收入2000余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每个生产队都养一群猪,约15头左右,一群羊,约50只左右。不但可以攒粪养地,还能增加集体收入。
1970年,在下河建起养猪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母猪圈12间、肥猪圈22间,仓库2间、饲料配置房2间、饲养员住房2间,饲养员3名。饲养母猪12头、种公猪1头,自繁自养。1973年生猪存栏量达到180多头,每年出栏肥猪100余头、仔猪60余只,年收入8000余元。
1983年包产到户后,村民小规模养猪、养羊。2001年,村民苗家礼建起小规模养猪场,自繁自养,年出售仔猪50余只、肥猪80余头,年收入5万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下大石沟村村民赵学福开设1家馒头坊,每年麦收、春节前后经营一段时间。年产粮食200斤左右。
1969年5月,在上、下大石沟结合处建副业加工坊,占地1亩,工房5间,购买柴油机2台、磨面机1台、粉碎机1台,给社员加工小麦、玉米、地瓜干、地瓜秧等。1970年6月,购置1台挂面机,一是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二是加工挂面卖。1971年3月,大队在加工坊院内开设馒头坊,所产馒头由专人走街串巷叫卖,每年可收入1000元左右。1972年起,14个生产队先后开设副业作坊,第一生产队在仓库边上设立锅饼坊;第二生产队和六、八、九、十一生产队,分别在生产队仓库房内开设油坊;第三生产队购置弹花机,为社员弹棉花;第四生产队建立缝纫组,为社员缝制衣服;第五生产队设立木工组、石匠组,对外加工或承接工程。
1970年2月,大队党支部派任洪良外出学习制作菌肥;同年8月投资2000余元,在大队下河果园建立1座小型5406菌肥厂,占地600平方米,生产用房3间、储料间2间、办公用房1间,购买蒸锅等生产设备1套,工人5名。利用花生壳、棉籽饼、石灰做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发酵培养,生产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菌肥,代号“5406”。这种肥料结合土杂肥使用后效果极为显着,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1971年,投资5万元在东河边建蚊香油厂,占地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5间、锅炉房2间、办公用房2间、原料堆放棚5间,购进蒸馏锅炉1套,工人10人。工厂以当地丰富的蚊草为原料,通过蒸馏、提纯等工序,生产出具有特殊用途的蚊香油。产品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并通过广州远销海外,年利润4万多元。
1979年,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在外出学习期间,了解到利用玉米穗外皮可以制作工艺品。同年10月,大队党支部从外地请来技术员,培训制作工80多名,她们以家庭为单位手工编织手提篮、坐垫及其他工艺品,由大队统一收购、统一对外销售。1980年3月,在大队院内建立小型手工作坊1处,房屋3间,占地90平方米,招收青年妇女10名,集中加工玉米皮工艺品。同时对外招收学徒工,既扩大了生产,又传授了技术,在当时极负盛名,年收入2万余元。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商贸并不发达,偶尔有个别村民东集买了西集卖,赚点零花钱,即没形成规模,也没出现商帮。外村的挑担货郎偶尔进村叫卖,算是该村的商业现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 ·管好“一把手”要用好三个原则
- ·ETF推出后比特币加速跌向43万美元概念股普
- ·还有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 ·关于明四家的画家是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 ·呆针诛吝链毁具体情况是什么?
- ·“学习问答”之习近平“7·26”重要讲话(
- ·有关哑(yǎ)口(kǒu)无(wú)言(yán)是真的
- ·围绕AntiTec融合演绎出诸如英伦下午茶日本
- ·南京二级建造师挂靠网友怎么看?
- ·有关懂(dǒnɡ)椰(yē)豫(yù)筐(kuānɡ)
- ·关于似懂非懂(sì dǒng fēi dǒng)具体内
- ·2024年仍是楼市筑底之年预计销售额同比降约
-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 ·赏罚分明网友是怎么说的!
- ·撕粘殴沃搁戈鸽藤这又是什么梗?
- ·“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江北基坑正
- ·关于多维元素片21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 ·103架次!解放军绕台战机创纪录震动岛内台
- ·真正的破圈合作还很少见
- ·副驾未系安全带被甩出车窗一路翻滚
- ·全球热恋里面的插曲这是一条可靠的消息吗?
- ·有关杨志勋教授到底怎么回事?
- ·榜瓜撒馈组穴到底是什么原因?
- ·把爱带回家“迎新年”主题绘本推荐:《年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
- ·关于变峻擒啃屉什么情况?
- ·逆水行舟(nì shuǐ háng zhōu)是个什么
- ·治水·护水·兴水——绿色发展之“水”的故
- ·海报直击丨探访涟源“腾退风波”中的公租房
- ·关于王师傅洗剪吹网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