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60亿人次文旅配套服务怎么跟上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20 07:20:0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期约饭,最时髦的选择大概要属“天水麻辣烫”了。去不了天水也没关系,本地的麻辣烫也能打打牙祭。

  甘肃天水,凭借“一碗麻辣烫”一跃成为继淄博、尔滨后的“新晋顶流”。有人不禁替这座并不发达的西北小城担心,凭借目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它能否端稳这碗“麻辣烫”?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面对这明晃晃的机遇,各地如何才能获得流量和口碑的双赢?

  文旅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对城市品牌的提升效应,有目共睹。近两年,各地为了发展文旅,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效果也很明显。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拼宣传。自2023年年初各地文旅局长变装秀后,全国文旅系统就打响了宣传大战。为了“出圈”,各地文旅部门上演十八般武艺,引流量、比数量、拼创意、秀才艺、玩段子……爆款频出,好不热闹。从传播路径来看,这轮宣传,短视频是主要角力场,且更加注重年轻化、社交化、互动化。这种打破传统模式的主动求新、求变,让人耳目一新,既带来了流量关注,展现了文旅活力,也极大地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拼管理。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游客体验感和舒适度。比如,面对客流量的暴增,很多景区通过大数据监测、实名制预约等,对客流提前研判、前置管理,以减少客流过载的问题风险。以泰山景区为例,除了前述方案,其针对极端天气的预警、提示已逐渐常态化、机制化,恶劣降雪降雨降温天气前,泰山方面总会及时发布提示公告,把游客安全放在首位。

  拼服务。外地游客、本地市民、地方政府,构成了旅游管理的三面体。这其中,作为管理者的地方政府,如何统筹调度、调解化解好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关于旅游资源争夺、消费矛盾纠纷等问题,考验治理能力。有的地方,政府带头示范。此前爆火的淄博、天津,不是上烧烤专线、烧烤列车,就是建暖屋、铺地毯,致力于给游客“宾至如归”感。有的地方,政府倡议引导。如在节前发布致市民、致商户的一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呼吁让路让景、诚信经营,尽好“地主之谊”;节后则通过公开感谢市民、邀请市民免费游等形式答谢,实现双向奔赴。

  拼处置。投诉举报、负面舆情对旅游市场、城市形象的破坏力极强。为防“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很多地方把涉旅负面舆情处置纳入到文旅产业发展大局中,通过完善投诉、应急机制,从严从快处置,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因个案牵连,带坏地方口碑。比如2023年2月,甘孜文旅局长就游客在甘孜康定退房不成还被骂事件直接放话,“谁砸了甘孜文旅的锅,我砸他饭碗”;同年7月,三亚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网红铁头举报“五两秤”事件,连夜赶赴现场、当场顶格处罚,获舆论肯定。

  文旅部门的努力大家看得见,但也有个别地方在配套管理上“掉链子”,同样也逃不过游客的法眼。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放而不管,治理粗放。个别地方对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问题摸排不清不细,对问题风险研判不准,存在管理短板或盲区。比如有的地方对无从业资格、无运营手续的服务人员、社会车辆管理跟不上,放任其违法违规经营,搅乱市场环境;有的地方对野生景点,特别是成为网红打卡点的野生景点管理不及时,导致意外发生;还有的景区对于客流的预警、管理、分流不到位,面对客流暴涨或天气变化举措有限,造成游客滞留,甚至遭喊话退票。

  手段羸弱,痼疾难除。受当地文旅产业结构、市场链条影响,有的地方对文旅乱象的治理羸弱,以致相关问题反复发作、积重成疾。比如有的地方盛产稀有特产,一些旅行社抓住“商机”,推出很多“零团费”“百元游”,以低价为噱头诱导逼迫游客消费,以提取佣金,造成导客矛盾频发,地域负面标签严重;有的旅游景区物价偏高,但面对游客投诉,当地多以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资源供给紧张等作回应,舆论质疑难消。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一些地方在文旅发展中急于变现、急功近利,出现了“野蛮生长”。比如有的自然景区无视景区公益属性,商业化过重。去年上半年,多地的一些景区打着安全、保护的名义,围墙挡景,引发公愤。也有的地方对旅游景区附近、沿线的村民缺少宣传教育,个别村民为了一己私利拦车要钱、欺客勒索,败坏民风。

  重视不足,反应迟滞。有些地方对游客投诉问题受理、解决不及时,反应“慢半拍”,甚至推脱扯皮,以致舆情不断发酵。如傅园慧称在景区包车被勒索事件后,有游客说自己遭遇同样的问题向当地投诉,但两个月后依然无下文。一快一慢的对比,加剧了舆论对当地投诉处理“看人下菜碟”的不满。再比如,打假博主多次举报某地市场商户“鬼秤”问题,但相关部门“姗姗来迟”,投诉电话形同虚设,迟钝的反应引起网友不满。

  有学者指出,泛景区化将成为旅游景区发展趋势,即旅游景区中的“景”不单指“风景”,而是泛指“场景”。这一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空间,将加速观光游向体验游、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化,也势必对各地文旅的创新力、服务力、保障力提出新要求。对此,各地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文旅宣传创新力。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营销宣传成为“出圈”的重要路径之一。文旅部门、景点景区必得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加强新媒体建设、运营,并发挥好民间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形式、多维视角,打造旅游品牌。但同时也要防范一哄而上、简单复制的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

  提升市场管理服务力。体验游,最终拼的还是服务“硬实力”。各地可以从网红城市的“走红”上总结经验,排查、梳理本地区、本景区的发展问题、短板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同时,文旅执法人员、文旅从业人员也要修炼好“内功”,以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针对酒店、出租车、餐饮商户等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倡议引导等方式,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更好地发挥地方主人翁精神,展现真诚质朴的待客之道。

  提升舆情处置保障力。正面要强,负面要防。要盯紧、盯严重点领域、特定群体,强化风险排查、舆情处置、问题整顿,对于游客、网民投诉反映的问题,积极回应、敢于亮剑。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舆情管理体系、应急处置机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不同链条、不同环节,守好问题防线,以“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责任感,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幸福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