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者首次确証史前母系氏族存在

最后编辑时间:2025-06-07 19:30:3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科技日报济南6月5日电 (记者张盖伦)虽然我们对“母系社会”的说法耳熟能详,但考古学上一直缺乏支持史前母系社会存在的有力証据。近日,北京大学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基於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首次实証确认了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相关论文於6月4日晚在线发表於《自然》上。

  6月5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寧超在山东史前考古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上介绍,和传统基於颅骨形态的研究方法不同,DNA技术可以重建史前社会结构。mtDNA(线粒体DNA)為女性独有,母系单向遗传,Y染色体為男性独有,父系单向遗传。母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女性mtDNA多样性低,而男性Y染色体DNA多样性高。

  位於山东的傅家遗址為一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考古人员此前已在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发现了两处独立的墓葬群。基於古DNA鸟枪法测序以及捕获富集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获取了来自北区墓地的14个个体和南区墓地的46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遗传学分析表明,墓葬分区与母系遗传特征呈现出显着的对应关系:北区所有个体均归属於mtDNA单倍群M8a3,且其线粒体DNA序列呈现完全一致性﹔南区个体中则有44例(佔比95.65%)属於D5b1b单倍群,同样表现出完全一致的mtDNA序列特征。这种单一化的母系遗传模式强烈暗示两个墓区人群分别源自不同的单一母系祖先。值得注意的是,与母系遗传的高度同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处墓地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展现出显着的多样性特征。

  综合墓地规模、延续时间、母系单倍型的完全单一性以及父系单倍型的高度多样性,团队推断傅家遗址两个墓地应属於母系氏族社会结构。

  该研究利用分子人类学与遗传学証据,不仅首次确証了史前母系社会组织的存在,还全面揭示了该社会的组织特征、人口规模、生业模式和生產力水平等关键信息,实现了对人类早期社会组织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认為,该研究為国际学术界构建起首个基於系统遗传数据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模型,為人类文明研究贡献了中国方案。

  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夏晓伦)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在政策引导、消费升级与技术革新的多重驱动下,正经歷深度变革。从奶源基地建设到產品结构优化,从技术升级到国际竞争力提升,行业在挑战中孕育着新机遇。…

  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孙红丽)6月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商务领域重点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6月1日宣布,延长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產权和创新方面的行為、政策及做法的301调查中的豁免期限。…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