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一分钟长镜头封神勾起那些年的绿皮车记忆

最后编辑时间:2024-02-12 19:21:2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南来北往》主要剧情发生在“宁阳至哈城”的火车上,从火车头上的SY1770字样和电视剧里的东北口音都能够猜出来,宁阳其实就是沉阳,哈城当然是哈尔滨。

  不过,《南来北往》这次对地名的改编多少有点儿小失误,宁阳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京沪线上有个车站磁窑就属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

  当然,也难为《南来北往》剧组了,估计他们是从辽宁中取了宁字再加上沉阳的阳字变成了宁阳,总不能取辽字变成辽阳吧。

  言归正传,《南来北往》第一集的第一分钟是一个长镜头,仅凭这个长镜头里的内容,足以勾起无数观众对绿皮车时代的回忆。

  相信坐过绿皮车的网友应该都见过这种场面,绿皮车厢里只要是能躺下的地方一般都会有人躺在那儿睡觉。

  如果你在闷热的绿皮车里连续站了几个小时,相信你也愿意钻进座位下面躺着,又凉快又能舒展一下,还能睡着,简直不要太舒服。

  至于担心被踩到,其实电视剧还是含蓄了一些,实际上很多绿皮车的过道根本没法下脚,去一次洗手间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爬山过海,关键是就算你到了洗手间也不一定能如愿,里面可能有人睡觉。

  其次,绿皮车人多行李也多,通常行李架都是超级满的,你想挪出来一块躺下来的地方也很困难,除非都是自己的行李。

  舒服吗?当然不舒服,但在绿皮车里这都不叫事儿,你能发现用各种各样姿势睡觉的人,实在困急眼的时候,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可怕。

  经常坐绿皮车的旅客都有切身体验,所以他们会提前准备一些工具因地制宜制造出舒适的休息空间,电视剧镜头里有自己带的担架,还有给孩子带的吊篮,都非常实用。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经常坐绿皮车的人来说,最实用的工具其实是马扎,那玩意好带也轻便,找个小空间就可以支开让自己坐一会儿,特殊时刻甚至还可以当武器抡。

  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绿皮车是允许带一些小动物的,在偏远地区一些绿皮车至今仍然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当地绿皮车除了能够承担载人的作用外还可以充当载货的运输车。

  即使列车员不让带,在安检还不严格的时期,有些乘客还是有办法把小动物尤其是家禽带到列车上,有些列车员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可以说,《南来北往》这一分钟的剧情几乎就是绿皮车时代的一个集中缩写,当年的绿皮车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这段长镜头论还原历史足可以封神。

  估计有些观众看了《南来北往》会勾起自己对绿皮车的回忆,实际上电视剧对绿皮车当年的那种状况并没有丝毫夸张。

  就比如这个车厢的拥挤程度,很多绿皮车的车厢都要比电视剧更可怕,整个车厢几乎全部塞满,厕所里、过道上、椅子下面全是人,你甚至没有任何可以移动的空间。

  电视剧里的乘客还能下下棋吃吃饭,有的绿皮车拥挤到你坐在过道上连站起来都费劲,只能在人挤人人挨人的状态下苦熬。

  更要命的还不是拥挤而是热,由于人太多,即使是冬天车厢里的温度都非常高,想想看那种又挤又闷又热的情况,真的不堪回首。

  《南来北往》里有一个桥段是乘警汪新帮旅客从窗户里爬进车厢,现在看起来有些魔幻,实际上的状况比这个还要严重,甚至还很可怕。

  记得有一年坐绿皮车,半夜时分全车厢的人都在闷热拥挤的环境下睡着了,车停在一个小车站,窗户边的乘客就把车窗打开透透风。

  没想到,好几个车窗立刻有人往里爬,列车员高喊关上窗户不要让他们进来,结果最后还是被爬进来不少人,没办法,有的人是一家子出行,你不能让父亲爬进来了不让母亲继续爬,不能让父母都进来了不让孩子爬。

  《南来北往》两位主角马魁和汪新都是铁路乘警,几乎每一集他们都会遇到各种案件,有丢包的,有丢手表的,有丢皮鞋的,甚至还有丢孩子的。

  实际上电视剧并没有夸张,当年绿皮车上各种盗窃甚至抢劫一度犹如家常便饭,电影《莫斯科行动》和《天下无贼》都有类似描写。

  有一年和同事出差,上车的时候特别拥挤,刚挤过人群找到地方坐下,同事立刻惊呼BP机不见了,肯定是上车的时候被人趁着拥挤给摘了。

  这种案子在当年真的只能看运气,很多情况下都是自认倒霉,没办法,人太多环境太乱,根本没法调查也没法处置。

  由于火车和候车室人都特别多,这些地方也是扔孩子和捡孩子的高发地带,《南来北往》里马魁捡到小男孩的剧情就非常写实。

  相信这些关于绿皮车的记忆会永远留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虽然《南来北往》剧情设定的开始时间是1978年,实际上绿皮车时代能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

  仅仅过了二十年时间,当你坐着高铁享受着快速、便捷、卫生、舒适的环境时,回首当年那些拥挤不堪的绿皮车,能不感慨万千吗。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