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色眼镜”看不懂黄岩岛保护区

最后编辑时间:2025-09-17 13:51:1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中国政府近日正式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其范围、面积与功能分区,标志着我国在强化南海生态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该举措基于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依据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是中国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海洋治理体系的又一实质性行动,展现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担当。

  在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相比我国目前已建立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确定,意味着中国对黄岩岛生态环境,特别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以及系统性、机制化的海洋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等事项,也会以依法、依规、科学的方式逐步提上议事日程。这一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海洋保护区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为中国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先进的海洋环保理念、治理路径和管理技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在更高的层面上,中国建设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与“整体性管理、综合性保护”这一国际海洋治理先进理念同频共振的体现,对区域乃至全球海洋治理有引领性、示范性的价值。《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了各国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中国此举正是对《公约》最直接、最积极的响应和履行,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不仅是《公约》的缔约国,更是其原则和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未来,在符合特定前提、满足一定条件和时机氛围成熟的情况下,中外科学家、研究机构甚至是政府间和有关国际组织完全有可能参与进来,开展国际合作。通过这种多层次、多主体的合作模式,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完全有望成为海洋治理合作的新亮点。

  而从行使管辖权的视角看,中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行使包括资源管理、生态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等在内的管辖权,是以健全完善国内海洋治理体系为目标导向来逐步积累国家实践,在法律定位上是以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权利行使活动,反映了中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维护自身领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

  站在外部与国际视角,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还为涉南海国际舆论场上注入了更多“正能量”,也为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南海政策提供了参照坐标。近年来,一些国家在国际舆论场和双多边场合大肆散布所谓中国“破坏南海海洋环境”的不实信息。中国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科学保护、依法管理的显着成效来正本清源,回击无端指责和蓄意抹黑。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也反映出,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坦诚的态度和更加透明的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多年来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对比之下,到底谁希望南海好、谁希望南海乱,谁希望和平稳定合作、谁希望动荡对立对抗,国际社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南海局势总体保持了稳定。遗憾的是,一些国家固执地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布错误言论,制造纷争、渲染紧张,让本来风平浪静的南海不得安宁。近年来,中国为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合作不遗余力,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国始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维护者、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国际海洋治理的引领者。未来,中方也将一如既往地和东盟各国一道,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真正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管理)

上一篇:参与有活力发展增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